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武山县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快行动、深学习、实办事、广宣传”四措并举,高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强化政治引领,迅速行动,部署落实先行一步武山县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用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前瞻谋划、精心组织,推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先行一步、迅速落实。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4名常委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16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及办公室,及时组建综合协调组、实践活动组、简报材料组、宣传报道组和指导联络组五个工作组,制定工作职责,落实办公经费和场地,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工作合力。多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办公会、推进会和培训会,统筹部署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研究制定《中共武山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全县党史专题宣讲工作方案》等12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工作手册》,细化实化《推进计划》,绘制出推动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规格组建8个巡回指导组,针对不同层次、区分不同领域,加强对74个部门单位、15个乡镇的分类指导,督促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建档销号”处理,一项一项盯进度、抓推进、促落实。各级各单位按照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推进计划“齐步走”,一周内全面启动,普遍成立领导小组并迅速推进落实,第一时间配备指定学习教材多套,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同时,按照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推进计划,明确任务,列出清单,靠实责任,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高点起步、有序开展、高效推进。丰富学习载体,用活资源,学思践悟深走一步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采取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积极推进内容、形式、方法创新,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新又走心。分类施策打造“高效课堂”。县委常委会坚持以上率下,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专题学习、带头赴县内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研讨交流并开展调研,努力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履职尽责上走在前、作表率。各级党组织区分层次研究制定专题学习计划,探索形成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会议—支委—支部—党员“五学联动”机制,依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形式,创新用好用活“学、研、测、赛+”等载体平台,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四本指定教材为主真学、细学、深学,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与党员分类管理相结合,建立在职党员“带头学”、无职党员“灵活学”、流动党员“创新学”、年老体弱党员“上门学”的“四学”模式开展学习教育,切实保障党员干部学习“不掉队、不缺项”。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县委宣讲团”“青年讲师团”“百姓宣讲团”等宣讲活动,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党史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普遍开展2次专题学习研讨;各级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多场(次),专题培训80余场(次)、专题讲座余场(次)、知识测试和竞赛活动多场(次)、主题征文2次、演讲活动多场(次)。因地制宜打造“红色课堂”。武山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和共和国九大元帅长征经过的红色土地,有着宝贵的红色资源、革命遗址和革命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武山县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丰富学习教育方式,依托县内费家山毛泽东宿营地旧址、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刘坪党支部旧址、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瞻仰红色遗址、聆听党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讲党史、强党性、守初心。积极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走进“红色课堂”,开展“分享你知道的党史故事、讲述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老战士讲党史、争当红色讲解员”等学习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党在我心中”“祭奠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红军精神代代传”“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活动,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并编写红色校本教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精心策划开拍电视纪录片《星耀陇原》《东梁渠》,以纪实的手法全方位展示长征精神在武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编辑制作流动版面在红色基地轮流展示,扎实推进全县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多场(次),编发“武山百年红色记忆”28期,组织1.3万人(次)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创新载体打造“特色课堂”。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和乡村综合治理实际,依托“村村响、村村讲”“村村写、村村画”“村村请、村村立”“村村建、村村推”“村村练、村村演”“村村评、村村奖”等6种创新模式载体,打破“照本宣科”的“老程序”和“旧办法”,广泛推行“固定培训课堂”“专家流动课堂”“电教网络课堂”“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