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用药物及特点
按照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数据,糖尿病的发病率是11.2%,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接近1.3亿。
希望大家从我做起注意防治!关于糖尿病相关知识请查阅其他文章。本篇主要介绍常用药物。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1.口服降糖化学药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强10倍以上;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格列美脲(亚莫利):第三代新的口服磺酰脲类药,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比其它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只需每日口服1次。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由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引起过敏反应、脂质营养不良及胰岛素耐药,不宜长期使用。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产生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又称中性人短效胰岛素,结构与天然的人胰岛素相同,可减少过敏反应,避免脂肪萎缩及避免产生抗胰岛素作用。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诺和灵50R,优泌林30R):为可溶性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以诺和灵30R为例,含30%可溶性胰岛素和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可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3.中药:中药降糖作用不如西药,但中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以及辅助降血糖作用明确,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地黄、桑白皮、人参、知母、黄连等,中成药有玉泉丸、消渴丸(注意:其中含格列本脲),参芪降糖片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