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靠牛拉碾子榨油的年代

誉芙美云南本草白斑皮肤抑菌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5.html

文/周继志

村里的油榨,不仅是废了,就是作油榨的房子,也倒掉许久了。

油榨废掉之后,村里人有了油菜籽,就直接挑了去镇上的油脂厂换菜油,这比在油榨榨油省事得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在农村有田、有地,我种粮食、种菜,当然也会种油菜——农村人的生活,自给自足才是本分,如果买油吃,不仅经济上没有可能,就是买得起,左邻右舍也会笑话你。

我的老家周家垭多坡地,实在是适合油菜生长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在山里最早的报春花,应该属于油菜,还没立春呢,油菜花就次第开了,屋前屋后到处都是,先是零星地开,等到天气渐渐暖了,就满山满野地开遍了,一直要持续到桃花也开了,杏花也开了,它才渐渐地隐去,结成菜籽荚。

在早稻开插之前,人们将熟透的菜籽杆割了,捆成捆,斜靠在自家的墙边,风干后,在簸箕上用木棒一敲,颗粒饱满的油菜籽就成为人们一年炒菜吃油的指望。所以,一户人家,若是不种几垅油菜,他一年的生计,不会好到哪里去。

菜籽熟了,油榨就热闹了。油榨不是每个村子里都有。周家垭是有的,在大队部的几间土墙房里。

炒锅,是炒菜籽用的,烧的是柴火,火力猛,炒出的菜籽出油率就高,若是用茅草,火力软,炒菜籽的师傅会不高兴,就吓唬拿茅草来烧的人家:“火候没把握好,出不了三两油,不怪我啊。”

一斤菜籽三两油,这是惯例。一榨油榨下来,过秤,若一斤菜籽出油率没有达到三两,油榨的师傅会满脸不高兴,即使榨油的人不怪,他们也会觉得没面子,不仅不收工钱,还会从用来抵工钱的油桶里舀几瓢油给榨油的人,算是补偿。

但若是在榨油的每一环节,你不听榨油师傅的安排出了差池,对不起,你得给我面子,不仅工钱照付,还要象征性地舀几瓢油给榨油师傅,表明榨油师傅没有错,之所以出问题,是你火没烧好,或者你的菜籽瘪壳多,本来就出不了那么多油。

通常情况是,任何一家去榨油的人,都谨小慎微地服从榨油师傅的安排,菜籽收拾得颗粒饱满,所以,出油率低的情况是很难发生了。

一间油榨,除了炒锅,还有碾槽,炒好的菜籽通过它碾碎,成为粉子。粉子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完全靠榨油师傅的经验。

开始,碾子靠牛拉,后来,就改成用柴油机了。用牛拉碾子的时候,我还很小,不晓得为什么牛在拉碾子的时候要用粗纸蒙住眼睛,长大了,当然晓得,因为碾槽是圆形的,牛一圈圈地转,不蒙住眼睛,会眩晕。油榨是不预备的牛的,谁家要榨油,谁家就得把自家的牛牵了去,而使唤牛的,通常是这家的小孩子。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几岁的孩子,就得干这些事务,也确实干得过来,牛行动缓慢,孩子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牛转一圈回来,他就吆喝一声,本来也不费事,却是省了一个劳力,这叫力所能及。

如果以为孩子小,就干这些事对孩子不公平,我不承认。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奇,爱凑热闹,何况油榨充满油香,一般的孩子都爱去那混,不是家里榨油,你去还没得机会。

因为油榨有时候会榨芝麻,榨完油的芝麻饼香喷喷的,攥一小块在口袋里,是一个小孩子无限的幸福;又还榨棉籽油,炒熟的棉籽,好吃,抓一把放在口袋里,解馋,哪个小孩子经得起这些诱惑?

所以,油榨只要开榨,就成为孩子们爱去的地方,偏偏油榨的师傅凶,没有大人看护的孩子,只要进去,必然会被他们拎着耳朵轰出来。

于是,油榨的大门口,通常会有几个鬼鬼祟祟的小脑袋,一旦有机会,就摸进去,偷一捧炒好的芝麻或者棉籽,还没等榨油师傅轰声传来,他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菜籽碾好了,抄起来,放在蒸锅里蒸,只有蒸透了,出油才好。要蒸,就要烧火,这可索然无味了,一般孩子都不大愿意干这份差事,因为要不断地往灶膛里加柴,大人则忙忙叨叨地不断地告诉你烧火有多么重要,若是火熄了,菜籽没有蒸好,影响了出油,责任该多么重大,把一件烧火的事搞得好神圣。

偏偏蒸锅就在油榨槽的不远处,抬眼一望,榨油师傅的一举一动就把小孩子的心勾去了:榨油师傅拉着吊槌,和一群人一起吆喝着夯歌,将吊槌狠劲地砸向一根伸出油榨槽的木楔,是很热闹的场面。小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跟着吊槌,荡来荡去:这一楔子下去,出油没有?正好奇着,大人来了,没来由地一指头弹在孩子脑门上,骂:“看么子稀奇?烧个火都不用心。”

终于,轮到自家的菜籽饼上槽了——蒸好的菜籽粉,用捶软的稻草包好,嵌进铁箍里,用脚踩实,就是菜籽饼了。将菜籽饼用榨槽挤出油来,是榨油的最后一道工序——用吊槌不断地撞击榨槽的木楔,嵌进去一根,又新插进一根,一点点地将菜籽饼挤薄,油就在这样不断地挤压中渗出来。这是大人们最辛苦的环节,谁家榨油,谁家出力,小孩子可帮不上忙。

这时候,掌槌的当然是油榨里的师傅,每一次撞击,都要准确地砸向那根伸出榨槽的木楔,一般人没有这个本事。

吊槌又重,没有三五个人抡不动,所以,每家榨油,都会请人帮忙。

菜籽饼装上槽,掌捶师傅握紧吊槌,帮忙的人拉着系在吊槌上的拉绳,开始榨油了。

掌捶师傅:“哎嗨哟”,身子往后一倾,嘴里大声地唱出一句夯歌,帮忙的人马上“呀嗨哟”,也大声地唱出一句夯歌,只见绳子一绷一弹,于是,吊槌砸向木楔。

小时候,我是不知道大人做这些事的时候,为什么要“哎嗨哟”、“呀嗨哟”地吼叫的,只晓得那声音很洪亮很粗犷。大人们开始吼叫时,那气势,无论小孩子觉得有多新奇,也不敢拢近去,似乎每一声吼叫,都会将你弹得很远。

长大了,知道那是夯歌,是劳动时鼓舞士气的号子,是人类最原始的音乐,不仅榨油时会吼,筑堤时也吼,铸墙时也吼,异口同声,很有韵律。

现在想来,大人们吼夯歌时,均是出力最大的时候,但少小无知,竟觉得那场面,似乎不是在劳动,而是做着游戏一般,就学,却学不出那种气势来。

一轮夯声大约持续半个小时。掌槌师傅:“歇不歇?”帮忙的人:“不歇。”掌捶师傅:“哪么不歇?”帮忙的人:“出油。”掌捶师傅:“油咯出了。”帮忙的人:“歇。”于是,大家散开,要休息好一阵。

这时候,榨槽会一直淅淅沥沥地滴油。榨油人家的女人,恰好就在这时候把饭送来了。帮忙的人要吃饭,油榨的师傅要吃,家里人要吃饭,都是在家里做好,送到油榨来吃。荤素都有,一律是白米饭。

小时候,吃一顿白米饭可不容易,红薯、灰萝卜,是四季的主食,除了过年过节,很少能吃上白米饭的,但榨油时节,再穷的人家,也要奢侈一回,大约对于手艺人,农村人有格外的敬重,不仅是榨油,家里请篾匠、木匠、瓦匠,都会吃白米饭。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木匠。

手艺人中,没白米饭吃的,似乎只有剃头匠——剃头匠走村串户,遇到人家吃什么就吃什么,有些人家,遇到剃头匠上门,若是恰好到吃饭的时间,明明饭煮好了,也不张罗着吃,要等剃头匠走了,一家人才开始吃饭。

榨油一般是在早稻插完之后或者棉花轧花过后,所以,村里的油榨每年只在这两个时节开张。我想,这是为什么油榨不叫油榨坊而只叫油榨的原因吧。

想起油榨时,我曾经有疑惑,为什么我们那里的油榨不叫油榨坊或者油坊呢?起初,我以为我们那一带不兴用坊字,却想起水磨坊是有个坊字的,或者我们那里叫的是水磨房吧,我附会成了水磨坊也未可知。

当然,油榨偶尔也称作油榨房(我的确一直就认为是这个房字而不是坊),比如,人家问你去哪里?你说去“油榨房”。但通常,我们指着油榨说“这是哪里?”一定只会说“油榨”,而不会说油榨房。因此,我认定,我们那一带,对“坊”字,用得有些讲究,常年开门的,叫坊;季节性开门的,则不叫,大约有这个区别在。

油榨榨得最多的,是油菜籽,其次是棉花籽,再次是芝麻。那时候,我们那里不种花生,也不兴茶油,葵花籽就更奢侈到只在过年过节炒了当稀罕物吃,自然不会拿去榨油了。

棉花籽油现在已经绝迹了,虽然榨的时候我们为了那炒熟的一小捧有满心的欢喜,但榨成油,却不好吃,颜色黑,炒菜又带涩味,却不得不吃,因为菜籽油还要交公——一般榨回家一担菜籽油,交公的要去掉一多半,所以菜籽油就很金贵,用瓷坛、陶罐装好,待客的时候用,过年过节的时候用,平时能不用就不用,有棉籽油用棉籽油,有猪油用猪油。

家家户户的规矩,过年都要杀头年猪,猪油切成块,用盐腌了,能抵挡一阵;棉籽油出来了,又能抵挡一阵。棉籽油是不交公的,相对富裕,虽然不好吃,总比没油水好。

油榨榨油其实是最原始的生产工艺了,靠人工把握,出油率没有保障;炒、碾、蒸、榨,工序多,劳动强度大,尤其是使吊槌,不流一身汗,榨不出一榨油,这是为什么人们善待榨油师傅的原因了。

因此,油榨退出历史舞台,是社会的进步。我并不觉得油榨有多么好,然而,那些有油榨的日子是我真实的生活,曾经在油榨门口眼巴巴地守望榨油师傅翻动炒锅时,想得到一捧芝麻或者棉花籽的少年;曾经跟在蒙了粗纸的黄牛后头,看碾子转圈的少年;曾经趴在榨槽面前,看清凉的菜籽油一滴滴渗出来,滴进大木盆的少年,在读沈从文的散文时,会因为他写到油坊而灿烂一笑,会在古老山村遇见某座废弃的油榨房时拍一张照片,会在电视剧里出现油坊镜头时认得电视里的人在做什么而自豪,会在有人送我一壶土法榨出的菜籽油时感激有加……

我是如此的保守,以至于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隐隐地遗憾着:要是周家垭的那座油榨还在就好了……

(注:原创文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caihuaa.com/yhtz/12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