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6
正值春末,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历经8个月翻修,重新开园迎客。龙虬庄曾出土一坛炭化稻米,证实先民们年前就在这里种植水稻。因农而兴,以农为本,高邮人的血液里至今延续着农耕文明的优良特征。
龙虬庄向西不远处,便是高邮湖。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大湖担负着汇洪的重任,也积淀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丰饶的物产。
两千多年前,秦王在此筑高台、置邮亭。高邮,这座依水而生的古驿邮都,一个个根植于泥土、流淌在水中的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1
春天,高邮湖滩成了麻鸭的天堂,也是产蛋的旺季。很快到了立夏前夕,正是腌制咸鸭蛋的最佳时节。鲜鸭蛋在黄沙泥里面打个滚,裹上一层草木灰,放入瓮中存放,3周之后即可煮食。
端午,是吃鸭蛋的最好的时节。高邮的鸭蛋,以双黄著称。在高邮人眼里,一晚白米粥就一只流着红油的咸鸭蛋,是一份情不自禁的习惯。
年,高邮咸鸭蛋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了1.5万户农户致富。红通通的鸭蛋黄,像一个个小太阳,点燃了高邮人撸起袖子、耕湖上田的热情。
2
四月下旬,高邮湖畔的天气乍暖还寒,大闸蟹们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的蜕壳期。王俊和张玉鸾几乎日夜都要在蟹塘边守着。
十年前,夫妇俩怀着“归园田居”的理想,从扬州城里搬来高邮湖边的菱塘回族乡。
从组织水产合作社,到推出蟹黄油等网红爆款。他们的“王鲜记”牌蟹产品,已进入全国60多个城市,最远到了西藏。一点一滴的耕耘让俩人的田园梦日渐茁壮。
现在,以“王鲜记”为代表的“高邮湖大闸蟹”已是中国驰名商标,产量吨,综合产值达6亿多元,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养殖大闸蟹实现致富梦。
3
傍晚时分,甘垛镇董同瑚家的鱼塘,又到了喂食时间。鱼儿们争先恐后抢食,在水面扑腾起欢乐的浪花。
不甘心长年做“鱼贩”,董同瑚在官林村流转了亩土地,独创黄颡鱼和鳜鱼一同养殖技术。如今,官林村九成以上养殖户都“尝鲜”了特种水产。
董氏黄颡鱼已被列入《供京食用农产品对接名录》,并有望游上年北京冬奥会的餐桌。
36.5万亩的养殖面积,高邮特种水产养殖业已日趋成熟,成为当地乡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4
卸甲镇。鸡犬相闻,蜂蝶环绕。高邮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就坐落于此。
扬州大学现代生态智慧牧场,头奶牛刚刚从扬州城搬迁新家。50台转盘式挤奶机,每小时同时完成头奶牛挤奶。精准饲养,精确管理。一个现代化奶牛养殖示范基地正在壮大。每年万公斤的牛奶产量,保证了扬州地区市民的奶瓶子,也带动了周边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园里,李健超和他的妻子正演绎着“卸甲归田”的故事。
年,李健超与妻子邵晓明从部队退伍。90后小伙带着城里媳妇儿回到家乡卸甲办起了家庭农场。再过两个月,他俩的爱情结晶也要诞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李建超心中,爱妻子,就像深爱着这片土地一样。
5
沿着高邮湖骑行,花海带着春意扑面而来。大湖为底色,湖滩湿地、漫水公路相互交织。
难以想象,两年前,这还只是一片荒滩。流转老圩区土地亩,利用夏讯来临前的空档期,种植油菜亩。高邮人用勤劳和智慧,将绿色乡村游做到极致。伴着湖风,迎着阳光,油菜花海在大地上摇曳出耀眼的金浪。
高邮湖慷慨馈赠,大运河忙碌繁昌。在高邮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上,正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总策划庄传伟勾凤诚张利
总监制陈炳山杨文喜
监制包闻军仇家春
统筹陈正斌徐兴峰唐澄
撰稿华夏刘海琴魏阳
拍摄余勤雍王悦谋高鑫张琦
制作谭倩文陶蓉
编辑朱威
版权说明
转载需获得授权,如需转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