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华文作品发表作者王方散文《岳父的心愿》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齐义和散文《花糕》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管继平散文《君子近庖厨》
★邢台日报百泉风物发表作者白永芹散文《觅古探今桃树坪》
★牛城晚报往事副刊发表作者李智纲散文《徒步登华山》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李焕有散文《山为城阙,民之福气》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稷坛副刊发表作者李健散文《家乡的白蒿菜》
李健/家乡的白蒿菜(散文)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抱家当柴烧。”小时候听到这句话,不知道茵陈是何物。问奶奶,她笑着说:“茵陈就是白蒿的学名啊。”立春以后,天气转暖,地温回升,在山村向阳背风的拐角旮旯里,便有三三两两小茵陈露出头来。它们用力顶起松软的泥土,悄悄窥视着这个暖洋洋的世界,仿佛一阵寒风吹来,便会拉下头顶上的被子,再次回到泥土的怀抱。
生长在贫瘠荒坡上的老茵陈却不惧风雪,把蒿根深藏泥土。当冰雪消融暖阳普照时,它便第一个接受阳光,迎着太阳从根旁萌芽。
乡下有正月采茵陈、吃茵陈的习俗。奶奶会早早备好菜篮子和铲刀,立春后,往衣袋里塞进两个馍馍,挎着篮子满山遍野转悠着挖茵陈。一天下来,运气好的话,能有十来斤的收获。挖回的茵陈,捡去杂草和泥土,在清水里淘洗干净,拌上玉米和小麦的两掺面,上笼蒸,半个小时就蒸熟了。炒锅里倒入菜油,放上葱姜蒜瓣,把茵陈倒进锅里翻炒,一道早春的“药食同源”美味野菜就出锅了。奶奶爱吃白蒿菜,也要我们一家都吃。她说:“吃了白蒿菜,一年无病害。”
在初暖乍寒的正月,村里人都会争相走出家门,去寻找荒坡旮旯里铜钱大小的小茵陈。这一习俗,已成为老家那一带兴起的“挖菜节”。
茵陈除了入药和蒸菜,还可以用来泡茶。也有人用来泡酒。“茵陈泡酒”碧绿、微苦、清香,可舒筋活络,清热燥湿。正月茵陈是清利湿热、祛疸退黄的高手。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
正月十五过后,我也总要抽个周末时间,带着家人到田间地头挖白蒿。妻子也学着奶奶教给的方法,掐去小根,捡去残叶,清水淘净,撒上薄薄一层玉米面,上笼蒸熟。出锅后,往白蒿蒸菜上剁一些青椒丝,滴入香油,倒入蒜汁,夹一口爽脆清香!
到了二月中旬,气温飙升,白蒿逐渐增多,地面手掌大小的白蒿,一坨坨一片片,密匝匝毛茸茸随处可见。我们村有个上了年纪的放羊人张三伯,他半天工夫就能拽到一袋子。他把挖来的白蒿拿到街上去卖,每次都被城里的食客一抢而空。卖完白蒿,割一刀五花大肉,舀点烧酒,回家一番烹炒,再配上炒白蒿,饭桌前吸溜一口烧酒,美滋滋享受着劳动换来的幸福和快乐。
到了三月,随着时令递进,白蒿的命运又一落千丈,从茵陈到白蒿又变成蒿草,成了昔日冬天的烧草。
如今,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很注重绿色食品,白蒿菜便也成了餐桌上的一道人人爱吃的美味。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王子龙散文《母亲的烙馍》
★天中晚报驿·副刊发表作者朱永杰散文《陪娘走进春天》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耿艳菊散文《吹花送远香》
★焦作晚报山阳城副刊发表作者杨晶散文《心中的书房》
★西安晚报文心副刊发表作者张金刚散文《巷里香》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龙建雄散文《看得豁然,生活安然》
龙建雄/看得豁然,生活安然(散文)
我家的车开了十年,每到这个时候就要续保险,也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接到许多推销的陌生电话,我一般会说“谢谢你,我不需要”,尔后挂断通话。不是我没有礼貌,我确实不需要,我的保险单固定由当年买车时那个业务员帮我预算、定价,然后我去营业厅办理;这几年电子信息日益发达,购买车险的报价、结算、领取电子单,我们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