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一条河豚七亿产业
扬中,扬子江中的一个小岛,从空中俯瞰,小岛像极了一条胖乎乎、萌哒哒的河豚。“河豚”长在水中央,是否代表着扬中这个城市与河豚天生有缘?
初春的早晨,我们从靖江出发,一路向北。这是一条并不繁忙的高速路,可以逍遥欣赏两旁盛放的油菜花。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驶过泰州大桥,扬中便近在眼前,这个被称为“中国江鲜菜之乡”“中国河豚美食之乡”的小城,地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25万,却将小小一条河豚做成扬中的主打产业。
河豚,扬中之味
扬中成岛千年,建城百年。千年之前,第一批移民登上这个小岛,在没有开垦种植之前,移民们只能靠打鱼为生,“早挑、中挑、晚挑”这样的俗语便是那个时候留下的。那时,扬中的渔民们为讨生活,便下水打鱼,肩挑重担,到集镇上换钱花。夕阳西下,一队队渔民挑着箩筐,蹒跚在乡间小道上,这样的风景并不鲜见。而江中河豚,更是以其味美、肉多、价高,成为渔民们竞相捕捉的对象。渔民们说,清明前的刀鱼是人间绝佳的美味,一斤能售出六千元高价,同样有“长江三鲜”之称的河豚,清明前的口味也更好一些。
几百年过去,扬中变化天翻地覆,但“吃河豚”这个习惯却代代相传下来。河豚开锅半里香,这几天,走在扬中的大街小巷,处处能闻到河豚传出的鲜香。我们的车路过扬中美食一条街,街两边百余家饭馆酒店无一不是将河豚作为主打菜肴往外推介。据调查,扬中有几千家餐饮企业,再小的饭店,都会挂出河豚菜招牌。“不烧河豚还算什么饭店?”这是美食街边一位60多岁还在打工的李梅珍说的。红白喜事,河豚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菜品,请人到家里做一场家宴,抑或是在星级酒店,河豚就是主打菜。扬中烹饪协会会长、河豚协会会长何百彩介绍,河豚在扬中是“上天入地”的美食,既是一种寻常百姓吃得起的美食,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何百彩看来,全民吃河豚、全民吃得起河豚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蔡澜说,要看一样食材是否在当地流行,最好去菜市场转转。我们便驱车来到扬中博联农商水产批发市场,这里有几百家商户,是扬中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也是镇江地区水产集散中心。
下午两点多钟,按理说正是市场最清闲的时间——我们的经验是,此时菜市场的早市已结束,晚市尚未开始。但实际情况出乎意料:每家每户都人声鼎沸,人来人往,我们像闲人一样站在门外,十多分钟都无人问津。
在每家水产市场档口,都摆着一口锅、一个液化气灶,旁边放着瓶瓶罐罐,里面满装油盐酱醋。趁着老板收钱的间隙,便和他聊了起来:“你们中午也在店里吃饭?多少人吃饭呀?这么大锅。”这纯粹是套近乎,但老板一眼就看出了我们的来意:“这大锅是用来烧河豚的,顾客在这里买了河豚却怕回家做麻烦,往往委托我们加工。别看我们店不大,但店里有7个人,宰杀、洗、烹饪,我们是一条龙服务,烧好后用透明的保鲜盒子装好,一条还不到一百元。”
美食节,连续办了13届
“热烈祝贺扬中第13届河豚美食节圆满成功”。走在扬中大街,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我们一问才知,这几天,正值扬中举办美食节期间。从年第一届美食节开始,扬中已成功举办了12届。
江鲜美食节,现在已是扬中第一大节,对于美食节的承办,何百彩最有发言权。
今年60多岁的何百彩,在举办首届江鲜美食节的时候才四十多岁,在当时的扬中商业局任局长。
“在扬中,打鱼、吃鱼是传统特色,我们既没有矿产,又没有名胜古迹,只有从‘鱼’这个着力点下手,市委市政府便想出了江鲜这张牌,通过江鲜这个载体,举办江鲜美食节,将扬中的知名度打出去。”何百彩陷入回忆。
首届江鲜美食节在年3月6日开幕。
“没想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外地客人。”扬中金叶大酒店总经理何纪亮说,每天过了下午2点,包间就全部订完,至于客房,那要提前一天预订才行。
首届美食节的成功,扬中市委、市政府决心做大美食节效应,决定扬中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江鲜美食文化节。
年4月20日,扬中市烹饪协会请示市委、市政府,建议向中国烹饪协会申报“中国江鲜之乡”称号。一周内,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先后阅签,时任市委书记王守和亲自批示,由市长和市委副书记主抓这项工作。很快,组建了申报领导班子和工作小组,制定了申报工作计划。
年3月10日,扬中“第三届江鲜美食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中烹协副秘书长乔德林宣读了中国烹饪协会的批复文件,副会长阎宇将“中国江鲜菜之乡”的牌匾正式授予扬中市。扬中成为全国唯一以原料产地命名的中国驰名菜系,开创中国烹饪之先河。
消息传开,扬中一夜成名,国人